《约伯记》25章是比勒达对约伯最后的分享。其实比勒达也已基本上没有什么招数可以用于帮助约伯了,在最后这简短的话语中,比勒达简单叙述了上帝的伟大,而后反思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渺小。比勒达的话对约伯而言不痛不痒,甚至可以说与约伯所受的苦难没有什么关系。因此约伯似乎并不愿意继续聆听比勒达高深的“神学课”,直接打断了他的表述。在比勒达的话语里,我们看见了一个有趣的现象,就是他认为人在上帝眼中,像虫一样(25:6),是一文不值的。这种“自暴自弃”的人生观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谦卑,但实际却完全违背了上帝的心意。
约伯首先反对了比勒达的言论,可能是不再希望他的朋友们继续发言,约伯接下来的这段独白很长,大约有六章,几乎每章都有一个主题。约伯首先在第26章中默想上帝创造世界的伟大能力,他思想天空和云层,星宿和天际,大海和大地的广阔。比勒达强调了上帝在诸天之上的荣美,但约伯思考的是上帝大能的深度和广度。在远古时期,约伯就描述上帝将大地悬在空中,这实在是只有圣灵感动才能说出来的话语。我们相信,约伯从不曾被上帝离弃,上帝仍然在掌管护理著约伯的生命,并且引导他来思考,只是上帝还没有明确地发声教导约伯。26章最后,约伯的独白结束于他学习聆听上帝细微的声音。
进入27章,约伯从上帝创造世界的伟大转向上帝的公义。他首先为自己的遭遇辩屈。之所以向上帝辩屈,因为他完全相信上帝是公平和公义的源头,必将为他伸冤。在这里,我们再一次看见约伯对上帝百折不挠的信心。他在上帝面前坦诚地说,他自己是绝对诚实的,朋友的话决不能接受。约伯坚信,到了时候,上帝一定会审判恶人。总有一天,他们和他们的儿女会遭遇各样灾祸,他们积攒的财产不能久享,他们自己会失去平安。约伯相信只有这样才足以显明上帝公义的性情。然而约伯想不透的是,为什么这些恶人的刑罚会临到自己身上?这是很难明白的。
无论是比勒达,还是约伯,他们都表现出了一种倾向,这种倾向就是对于一个事物片面且武断性的判断与思考。人是有智慧的,但人的智慧永远不能企及上帝的高度。人是有是非观和公义标准的,但人对于公义的认识也永远不能企及上帝的标准。如此罗列下去还可以有很多,包括人对于爱,对于恩典,对于与环境的关系,与其他受造物的关系,等等各个方面的理解都是如此。人必须承认这一点,否则就会在这种抵抗中永远寻找不到真实的答案。
在第28章里,约伯从对于上帝公义的思考转向了上帝的智慧。在1-11节中,约伯先是思考了人类的智慧,包括开采矿产的智慧,开辟道路的智慧,挖掘水道的智慧。接着,他感叹道:然而,智慧有何处可寻?聪明之处在哪里呢?深渊说:不在我内!沧海说:不在我中!(28:12, 14)约伯明白,人间一切的智慧都算不得真智慧,而那真智慧在这个世界上是无处可寻的。最终,约伯感叹,上帝才是真智慧的源头。他最终的结论是:敬畏上帝就是智慧,远离恶便是聪明。(28:28)
约伯距离最终的答案十分接近了,他可以在智慧这个话题上认清楚上帝的主权,也能够承认上帝是智慧的源头。但是在公义这个话题上,他暂时还没有认识到。事实上,如果约伯将自己的受苦诉诸于上帝智慧的举动,例如上帝能够借着苦难使人蒙福,类似结论的话,约伯或许也可以解开心结了,但他暂时还没有。
人需要仰望上帝。比勒达需要仰望上帝来思考人活着的意义,否则就会得出“人生不过是蛆虫”这样的荒凉悲哀的结论。约伯需要仰望上帝来思考公义的问题,否则他只能在自己属地的公义标准中打转。人生就是如此,如果不仰望上帝,仅靠我们自己一点点的智慧,一点点的公义标准,一点点的伦理道德,我们根本无法认识这个世界。仰望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动作,它表示一种谦卑,一种降服。如果约伯思考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像他思考智慧这样,例如在公义这个话题上,先思考人间的公义,然后感叹人世间公义难寻,最后宣告:敬畏上帝就是公义,那答案就会十分清晰。然而肉身的痛苦使他忘记了这些,而这也是许多在苦难中的基督徒忘记仰望上帝的原因。
反思与祷告
1. 你是否正处在某些让你愁烦悲哀的困境中?这些困境是否迷惑了你,使你忘记仰望上帝了呢?
2. 你有仰望上帝的习惯吗?你认为应该如何仰望上帝,才是合祂心意的呢?
亲爱的天父,你是至圣至荣的上帝,是万有的创造主,也是万有的源头。主啊,我要承认,很多时候当我按照世界的标准来思考事情时,我常常会在世俗各样的缠累中不得释放,甚至常常忘记应该仰望你。天父,求你洁净我的心,除去拦阻我来到你面前的罪,使我在基督里,在福音所赐真正的自由中仰望你,亲近你;使我在基督的十字架上寻找一切问题的答案,并在那里得着安息。如此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求,阿们。
Comments